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族传承,临终遗训作为长辈对子孙的最后教诲与警示,这一传统自古延续至今,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纽带。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,智者往往会将毕生智慧凝结成箴言擒牛网,以此指引后人前行。
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《保训》中记载:惟王五十年,不瘳,王念日之多鬲,恐坠宝训。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周文王在执政五十年后,深感时日无多时的忧思。作为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关键人物,文王对继任者武王的临终嘱托,蕴含着极其深远的政治智慧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人们对遗言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,往往会在生命最后时刻召集最亲近的族人,郑重其事地交代后事。周文王作为一代明君,自然也不例外。 《保训》中戊子,自靧。己丑,昧爽的记载尤为耐人寻味。这里的靧指洁面净身,昧爽则指黎明时分。这段文字揭示了一个重要细节:在传达遗言前,不仅要选择吉时,更要保持身心洁净。这种庄重肃穆的仪式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传承的敬畏之心。周文王这种郑重其事的态度,后来成为周代天子乃至诸侯们效仿的典范。那么,这位开国明君究竟想向儿子传达怎样的治国真谛呢? 昔舜旧作小人,亲耕于历丘,恐求中,自稽厥志,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。文王借舜帝的事迹阐明为君之道。舜帝贵为天子却亲自躬耕,体察民情,这种与民同乐的执政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传统后来演变为周天子的亲耕制度,每年春季,天子都要亲自下田耕作,以示重农爱民。文王的深意在于告诫武王:即便身居至尊之位,也不能忘记百姓疾苦。在他的政治哲学中,地位越高就越要体恤民情,行事需把握分寸,不偏不倚,这正暗合阴阳调和的至理。 与其说文王给武王的是临终父训,不如说是为后世君主立下的治国圭臬。这与后来周公制定的周礼有所不同:周礼重在规范臣民行为,为社会发展订立规则;而文王的遗训更像是天子的戒律,专门约束统治者的权力。这段训示可谓文王为子孙确立的礼之精髓,其核心要义在于以民为本。 昔微假中于河,以复有易,有易服厥罪,微无害,乃归中于河。微志弗忘,传贻子孙,至于成唐,祗备不懈,用受大命。这段讲述的是殷商先祖上甲微借助河伯调解部落纠纷的典故。《保训》记载上甲微通过河伯的仲裁,与有易部落达成和解。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的法律意识,为国家交往和人际调解提供了规范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调解不依赖个人情感,而是建立在共同认可的规则基础上。 关于这段历史,典籍中存在不同记载:《史记》称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,灭之,遂杀其君绵臣;《山海经》则记载有易杀王亥,取仆牛。河伯念有易,有易潜出,为国于兽,方食之,名曰摇民。虽然细节有出入,但都突出了河伯作为仲裁者的关键角色。河伯在此象征着规则与法度的权威,表明无论是调解还是征战,都需要遵循既定的规范。这段训示可谓文王为后世确立的法之雏形,与后世成文法不同,它更强调约定俗成的规则意识。 通过分析《保训》可以看出,周文王的临终教诲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治国体系:既有约束君王的道德准则(礼),又有处理事务的规范方法(法)。这种礼法并重的思想,为周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制度基础,也成为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源头。 发布于:天津市铭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